close
有數匹馬拉著一輛馬車,馬車前有一位馬師,馬車裡有乘客,馬與馬師的目的,就是將乘客送往指定的目的地。

有數匹馬拉著一輛馬車,馬車前有一位馬師,馬車裡有乘客,馬與馬師的目的,就是將乘客送往指定的目的地。

試想,當馬師不去駕馭這些馬,讓這些馬照著自己的意思亂跑;又或者馬師不理會乘客的需求,駕馭著馬朝自己想要的方向去,這兩種情況對於乘客而言,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乘客永遠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

這些跑在前面的馬,就好比人的感官,馬師象徵人的心智,那麼乘客呢?乘客象徵人的靈魂。

每個人的感官會有需求、渴望,這些空缺必須由滿足來填補,這是人的本性。這個本性有其黑暗面,所為沉溺,人很容易沉溺在美好的滿足感當中,並且無止境的要求。

好比有人端給你一盤巧克力,你吃了一塊,接著吃了第二塊、第三塊,最後整盤吃光。第一塊巧克力,是美好的,它滿足了你味覺與感官的渴求,帶來幸福與喜悅的滋味,但第二塊、第三塊也許對你而言就是過度,象徵沉溺在滿足感當中不知適可而止,最後帶來的就不像第一塊巧克力般美好,而可能是身體的負擔或是其他不好的結果。

這個時候就必須靠馬師,也就是你的心智來控制這些感官,去告知自己的感官系統限度在哪裡,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但是有所侷限,讓他們在不偏離目標的情況下運作。當然對某些人而言,第四塊巧克力才是沉溺的開始,對某些人而言也許第十塊開始才算是過量,每個人的限度不同,試著去找到你的身體需求以及你的慾望的平衡點。

馬師供給這些馬水和食物,讓他們得以適當的滿足他們的需求,但是控制權是在馬師身上,馬的一切行為看似自在卻是被規範的,而控制馬師的則是馬車裡的乘客,馬師在得知乘客的需求之後,控制馬匹去完成這項使命,這三者需要的,是一個平衡。

這就是Brahmacharya的精神,去學會平衡自己的身、心與靈。

每個人都會有渴求、有慾望,這些感官需求本身是好的,因為這是人的本能,不應該刻意去壓抑,但是沒有學會去控制而讓感官牽著心靈走,

這便形成了沉溺,沉溺招來的總是不好的結果。學會去正視面對這些需求,適當適量的去滿足它,不僅可以獲得發自內心的愉悅,同時不會迷失自己,生活便能總是維持在正軌之上。

當你能學會去平衡你的身心靈,與內心靈魂最深處的需求連結,無論是再細微、再不起眼的小事情,都能從心中油然升起一份簡單的喜悅,那份喜悅是最純淨、最自然、不求於外而生於內的。

所以說真正的快樂不應該是靠外界或旁人的刺激、不應是靠物質的滿足發生,而是從心靈深處自然散發出來。這樣的快樂與喜悅,才會深遠而持久。


很多人解釋Brahmacharya都朝禁慾的方向去詮釋,但是人是有欲望的個體,這是本能的需求,刻意去壓抑他反而造成反效果,在此提供我學習到的一種我認為比較適合現代人的詮釋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