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是永存的,人的生命意義便是要不斷不斷地改善靈魂。
【商周】《印度智慧書》p.35
寬綽惟主,諒我人性。我本泥土,主所陶甄。
人生如草,當春發榮。朔風一至,杳焉無存。
蹤跡蕩然,一如未生。
【聖經〈詩篇〉 103:14-16】《聖詠》-吳經熊,摘自【啟示】《愛的抉擇》p.130
【齊也的感想】
你準備好了嗎?
本來想藉由本期的【瑜珈心計劃】向日本的震災罹難者致哀,而上天卻緊接著在數日後帶走我摯愛的外婆,彷彿一切都安排好了,上天要讓我在這段日子裡藉由日本的災難與外婆的辭世,學會面對人生的無常。
那天我與母親趕到急診室,外婆已經早一步闔上雙眼,靜靜的躺在病床上。雖然外婆在鄉下臥病在床已好一段時日,最近這幾個月來,母親與姑舅等子女也都輪流陪外婆度過漫長的夜晚,眼看著外婆的身體漸漸衰退,我們都清楚了解這天的到來是必然,也同意採用安寧照護的方式,放棄一切針對肺癌末期的各種治療,讓外婆平靜的度過這段最後的日子。
但當趕到急診室遭受一切事實的當下,我看著外婆躺在病床上蓋著床單,除了無聲的淚不斷落下,腦中竟是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當下該跟她說些什麼。只能靜靜的聽著一旁舅舅忍著淚水,哽噎的對外婆說:「妳再也不會痛了...」。在急診室陪伴外婆一會兒,等鄉下家中場地安排完畢,母親搭救護車陪外婆返家,我自己一個人開車跟在後面,情緒才慢慢釋放,一度看不清楚前面的路況,那段悲慟的過程仍深在我心。然後我不禁自問:「為什麼從小就有許多許多的人教我們如何慶祝生日,每個人都會唱生日歌,學會怎麼許願,卻沒有人教我們面對親人辭世時應該怎麼反應?」直到那天自己親身經歷,我才知道學會面對死亡對一個人的心靈有多麼重要,那段刻骨銘心的過程,將深深影響我們生者接下來的一生。
「死亡」這個議題不應該被迴避,因為終究會臨到我們自身或者週遭。如何接受親人至愛離我們而去的事實、如何看待「死亡」以及死亡的意義?從事情發生、悲痛、接受面對,最後放下這整個過程,如何完整的經歷這每一個階段?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並且是一個每個人都應擁有的基本能力,就跟學會吃飯喝水一樣。我們應該挪些時間修修人生的這門「生死學」,不僅要修,還要時時拿出來複習、準備,才能在死亡突然發生的同時擁有足夠的知識與勇氣安然接受,接受生命的無常。
許多宗教或文化都有其面對死亡的態度,在死亡這個議題之中,瑜珈教我們看清生命的本質。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人死去是肉體的消逝,肉體裡面那個獨一無二的靈魂是永恆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瑜珈的經典《薄伽梵歌》認為人生在世不是為了追求物質,而是不斷的改善靈魂,因為靈魂永恆不滅,而短暫的人生就是為了讓我們去創造、改善靈魂的價值與意義。藉由不斷的改善內在無形的真我,創造一個永恆不滅的屬於每個個體的價值,等到我們離開肉體的那一天,這些無形的「我們」就能永遠留在所愛的人心中,無時無刻陪伴著他們,我們的「精神」將一直與他們同在。
靈魂是永存的,人的生命意義便是要不斷不斷地改善靈魂。
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家中的親人遭受外人欺負,我永遠記得外婆的智慧,她說:「雖然我們自己人遭受皮肉之苦,但是就只是皮肉而以,然而欺負我們的那個人卻永遠必須遭受自己良心的譴責,真正痛苦的是那個人。所以我們不用去報復或是放大這件事情。」這就是外婆的精神,永恆不滅的留在我心中,當我以後遭受到類似的遭遇,我必定會這麼告訴自己,原諒對方,解救自己,同時再次感受到外婆就在我身邊,對我點點頭,微微笑。
萬法唯心,面對死亡,只要選對角度,我們都能泰然面對,即使再多的傷痛,都會過去。以下引用一些相關的文章佳句,與各位分享:
寬綽惟主,諒我人性。我本泥土,主所陶甄。人生如草,當春發榮。朔風一至,杳焉無存。蹤跡蕩然,一如未生。
這是法學家吳經熊教授將聖經詩篇的一段話以古體詩翻譯,常見坊間的白話文版本如下:
「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念及我們不過是塵土。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他的原處也不再認識他。」此段文字道出人生的無常。
下面兩段文字摘自漢克‧鄧恩《愛的抉擇》中文版p.128「掙扎的心靈本質」章節【啟示出版】:
雖然有些人可能有些和上帝或宗教有關的問題,但是在思考生命終點時,我們所有人提出的都是較深刻的心靈問題。當我說「心靈」,就是試著不去扯到宗教、教堂,或是一個有關上帝的嚴謹思考方法。我是著眼於這個詞的較廣義內涵──「賦予生命最終的意義」。在此意義上,心靈代表我們的本質,那是比我們所棲息的肉體更重要的東西。當我們所愛的某個人瀕死或死亡,我們就會接觸到最深層的心靈本質。在生命的鼻息消逝,血液也不再能為肉體注入活力之後,這個人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
可悲的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在迴避這個最終的問題。我們用各種事情和活動將自己團團圍住,去掩蓋生命無常這個真理。我們執著於生命,以及走在瀕死邊緣的至愛親人。然而,執著所帶來的心靈煎熬和臨終本身所造成的痛楚,其實不相上下。...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寫道:「我們懼怕放手,其實,也就是懼怕活著,因為學習活著,就是學習放手。而且,我們因執著而掙扎,是很不幸,也很諷刺:這不僅是因為那不可能,也因為它帶來我們亟欲迴避的極度痛苦。」
這幾天夜裡守在外婆身邊,除了摺蓮花,我有許多時間與自己與外婆獨處,然後我慢慢學會了跟外婆說說話,拿炷香站在她的靈前向他與天上的神禱告。但我內心還是很介意在急診室第一時間的那個當下,我無言以對的情況,我總以為,我能表現得更好一點,但事實證明我根本毫無準備,因為我一直以為我還有時間。
你準備好了嗎?準備好要對他說些什麼話?準備好要對他唱哪首歌?
希望你我都能慢慢學會誠然面對生命的所有樣貌。
最後,謹以下面這段來自《愛的抉擇》的引言,獻給與我一起陪伴外婆的最後一段路的我愛的親友們;也獻給日本所有的罹難者家屬,以及所有正在面對親友至愛辭世的朋友們:
放棄,放手,順其自然
放棄,肯定經歷一番掙扎;
放手,肯定有過夥伴情誼;
順其自然,其實是沒有分離。
放棄,代表會失去某種東西;
放手,代表能獲得某種東西;
順其自然,代表沒有關係。
放棄,是恐懼未來;
放手,是期望未來;
順其自然,是接受當下我曾擁有的唯一。
放棄,是活在恐懼之中;
放手,是活在恩典與信賴之中;
順其自然,就只是活著。
放棄,是被痛苦擊垮;
放手,是擊垮痛苦;
順其自然,是明白痛苦常在我心。
放棄,是不甘臣服於在我之上力量的控制;
放手,是選擇臣服於在我之上的力量;
順其自然,是承認那種控制和抉擇可能是幻想。
放棄,是認為上帝是可怕的;
放手,是相信上帝會保守我;
順其自然,是永不再問......
──漢克‧鄧恩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平安平靜
齊也
P.S.《愛的抉擇》這本書,內容主要在談重症末期醫療、應不應該施與急救、以及面臨死亡的抉擇,是「生死學」的一本好書,誠心推薦給你們。
圖片來源【柏客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