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ierre_blog111
在這瑜珈蓬勃發展各家爭鳴的時代,幸運的是可接受不同的資訊,卻也讓人眼花瞭亂。

確實,有必要回到最初的源頭與根本,才能瞭解瑜珈的哲學哲理, 檢視自己在瑜珈𥚃的位置,而瑜珈對自己而言又是什麼。

哲學觀的東西有那麼點抽象,不同時代背景與風土民情會形成不同的哲學觀點, 找到與自己契合的哲學觀會讓自己有所適從。

透過老師的整理,了解到瑜珈哲學的源頭,瑜珈的四種途徑,平常的體位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聽到的八支,經過說明更加清楚,尤其三摩地這境界一直很難理解。也因為哲學的東西太抽象,體位法是最具體能操作與展現的東西,因此讓人以為體位法=瑜珈。

透過瑜珈藍圖有架構的重點講解,清楚的知道整個脈絡,當然每一部份都能再好好深入探討。之前聽過的薄伽梵歌、瑜伽經,透過課程知道該放在藍圖裡的那個位置。我想之後閲讀瑜珈的相關書籍能更清楚在說些什麼以及為何會這麼說。

瑜珈藍圖的課程對我而言像個地圖指引,知道了瑜珈的每個方向,知道現在所處的位置, 迷路了可以依循地圖再回來,整理整理再出發,相信每一個路徑都有不同風景,且每次都會有不同發現。

不過,每個人和瑜珈的接觸有不同的動機、不同體會、不同目標。有機會能有架構的全面了解是好的,但還沒有fu也不能強求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