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ogaheart26  

【齊也的感想】
談奉獻與志工

在瑜珈的服務形式Karma Yoga中,宣揚不求回報的服務,也可以說是無私的奉獻,要實現這個瑜珈形式,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實際且最容易實現的,就是從事奉獻性質的志願工作。

很謝謝身邊的一個朋友提醒了我關於「義工」與「志工」兩個詞的差別,前者是「義務」,後者是「志願」,前者是被動的,後者是全然的主動。這兩個詞用來形容別人或許差異不大,但是如果用來定義自己從事無私奉獻的心態,或是招募方面對義務工作者的心態,卻會深深的影響整個奉獻行動所帶來的結果。

 

如果只是為了行動而行動,沒有意識、沒有觀點,那麼就很難從中獲得成長,甚至看不見行動的價值。

 

要真正全然無私心的從事奉獻工作是一件比想像中還要困難許多的事,很多人一不小心就因為「義務」二字而昂首闊步起來,但是心卻不一定有真正投入到義務工作裡面。一定有些原因讓我們決定進行無私的奉獻,這很重要,我們必須先釐清自己的出發點,是真心想幫助別人?還是覺得自己有多餘的能力可以服務人群?為了感謝神明的保庇?或是只是因為時間太多沒事做?甚至是有其他意圖?從事奉獻工作的出發點將定義整個行動的價值。

有些人當義工為了金錢以外的利益,例如連結某些人際關係以換取可能的個人利益;有些人當義工卻充滿主見,執意介入行政裁決;有些只做表面工作卻沒有投入心思;有些人甚至是為了積陰德求好報......這些心態是不是符合奉獻的本質呢?當我們偶而熱心過了頭或是用錯了地方,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敏銳度去查覺到這些?

從另一方面來說,許多團體或單位會招募志工,例如學校的愛心媽媽、醫院的義工團隊。站在招募者的角度來看,大部分的單位招募志工是希望能夠分攤正職人員過重的工作,然而招募方是不是有保持對志工定位的覺察、正職人員如何看待志工這個角色,不僅會影響到志工的感受,更會影響整個志願服務的價值。

曾經聽過正職人員把自己原本份內的工作丟給志工做的例子,或是把別人的義務幫忙當成理所當然,還提出:「你把花園照顧得好好,暑假的時候要繼續來澆花,不然我們都放假沒有人照顧。」、「可以請你們順便拔個草嗎?這樣學生就可以省下打掃的時間」、「老師聯屬要求免排路口交通服務,因為那是愛心志工的工作。」諸如此類的要求,試想原本無私付出的志工聽到這樣的話語會有什麼樣的感受?許多單位有沒有濫用志工團隊,濫用無私奉獻者的善心,需要不斷的覺察與提醒。

無私奉獻的志工服務,無酬只是最基本的門檻,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場合做些別人交代的事情,只能稱之為幫忙,但是要擔任志工必須背負責任,因為那真的是一份工作,無關有沒有報酬,如果仗著義務工作而推卸責任,那就不是奉獻的本意了。同樣的,接受別人的無私奉獻是一種福氣,需要非常細心的接收每一個協助,並且不斷覺察自己以維持正當的心態,才不會錯用了他人的善意,抹煞了別人的熱忱。

當我們去做一個奉獻助人的行為、或是接受一個人無私的奉獻,真正的心態只有我們自己心底清楚,良善的心使我們無時無刻放鬆而快樂,而歪斜的心招致痛苦,重點不是行動造成的結果,而是做出行動的心態。這也是Karma的本意,要我們不要拘泥在結果上面,而是全然的覺知行動的初衷,去享受整個行動的過程。如果這個初衷是良善的,就算結果不盡理想,我們還是能夠不愧於己;如果初衷是惡的,即使最後目的達成了,未來還是要承擔行惡的後果:良知的譴責。

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志願服務形態,是把主動權交還給志工,招募方保持被動,而不是直接分配工作給志工團隊。志工主動詢問有什麼工作可以幫忙,在詢問的同時他會覺察到自己是自願承擔即將面臨的工作,並且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態;而招募方在受邀釋出工作的同時,也能夠有意識的分配手上的工作,保留自己該做的,適當的釋放部分能讓志工協助的,如此一來雙方都能夠覺察整個行動的過程,才是有意識的志願服務。

一份支薪的工作需要熱情來成就,一份義務工作更需要無時無刻的熱情來支持,這個熱情需要勞資雙方一起經營,當初引領我們成為志工的初衷,更值得我們牢牢惦記在心裡。如果你有覺知到自己為何奉獻,那麼從現在起,就改口稱自己是「志工」吧!也藉此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了當初進行奉獻的初衷,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這份大愛值得被尊重,更需要努力去捍衛。

願我們的愛都能適當的透過無私的奉獻去溫暖這個世界。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平安平靜
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