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ierre_blog113
正念瑜珈心‧第二十三天

Mindfulness Day 23
一次瑜珈練習課後,帶領幾位學生分享彼此在課堂中的經驗,進而大家對自己學習瑜珈的歷程有了深刻的覺察。

「剛開始的時候帶著一個歪七扭八的身體開始練習」一個學生如是說。那時候一心希望能夠透過瑜珈改善姿勢,總是特別注意老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回家也很努力的回想老師的提點,試著自己練習。一段時間以後,姿勢的確產生非常明顯的改善,然後又過了一段時間,隨著練習慢慢深入,老師的引導開始要我們放下對身體姿勢的執著。於是,對我而言,原本建立起來的那些標準動作的概念,開始被鬆動,直到現在,動作標不標準對我而言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真實的歷程,而且是必經的。

我在帶領初學者時,由於學生對身體的連結還未建立,因此在細節上的引導顯得格外重要,並不是要求嚴苛,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探索,帶學生去感受身體並且建立身體的肌力與柔軟度的同時,能夠兼顧安全性,讓學生盡量減低受傷的風險。然而隨著學生的程度慢慢的進階,對於身體的感受力以及控制能力越來越提升,這個時候我才會開始帶領學生往身體的內在探索,學習去覺察練習的當下,關注心的呈現。

身體與心是相互影響的,這也是為什麼瑜珈體位法當初會被修行者發明,是為了建立一個良好穩定的身體,讓我們能夠穿越身體的阻礙,往內在去探索我們的意識,以及我們的心。生理的提升在瑜珈中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因此重要的不是追求身體的呈現,而是在適當的時機將覺察由外轉向內,學習去探索並且安頓我們的內在,讓身與心達到一個和諧平衡的狀態。

軀體衰老退化是必然的,如果我們一直執著在身體上,終有一天我們會因為無力對抗這個衰退而失落無助。所以我跟學生們提到,縱使最終我們仍無法完全的改善歪七扭八的身軀,但是這些對身體的連結與經營,終將會把我們帶往另一個層次,在那樣的層次裡,我們會找到一個姿態與這個不甚完美的身軀共存,不再執著在身體或外表的美醜、對錯裡,內在卻仍能保有全然的和諧,生命的品質才得以真正的提升。

同樣的,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身體生病了,也許是不會好的病,並不代表我們的此生完了。如果我們的內在有和諧的力量能帶領我們,帶我們接納這個千瘡百孔的身軀,並且得以深刻的覺察事實以及每一個生命的當下,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幸福,仍然可以帶著生了病的身軀感受到活著的珍貴以及滿足。

一位學生接著說:「所以我剛剛在鴿式(一種瑜珈姿勢)裡,雖然我知道所謂的標準動作是頭必須朝向地面,但是那個當下的我覺得好像吸不太到空氣,索性把頭轉朝側面用臉頰貼地,就在那個瞬間,我從內在感受到無比的舒服。我本來想問老師這樣可不可以,但是現在我想我知道答案了。」

我跟學生們說,其實我從來不認為瑜珈有所謂的標準動作。當然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如果身體趴著頭轉朝側面,頸椎扭轉長期下來會造成脊椎脫離正位,也可能進一步壓到神經造成更多的不適,但是如果我們對身體已經有深刻的覺察能力,事實上我們不太會讓身體真的就這樣歪掉,早在這之前,我們就會用其他的方式將它平衡回來。並且每個人的身體有當下的侷限,因此所有的動作都不會只有唯一一種呈現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學瑜珈不能用模仿的,初學者也不適合上人數多的大班課程,否則會很容易受傷。

除卻生理的角度不談,試著從照顧內在的角度來詮釋同樣的練習,如果在那樣的當下將頭側向一邊能為我們帶來美好的舒適感,我們的心受到照顧後所產生的滿足與愉悅感,那樣的價值可能遠遠高過於頸椎歪掉的風險,端看我們需要被照顧的部分到底在哪裡。

當我們確實的經歷過學習解剖學上所謂標準動作的歷程後,再放下這些標準而選擇當下順心而為的練習方式時,所經驗到的品質是與學習前那種隨便做亂做全然不同的,前者帶有覺察,後者沒有。因此最重要的,是必須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覺察的能力,對瑜珈練習的體驗才能不斷深入。

這讓我想起我常常跟學生說的一段話:

如果你在練習中時時保有覺察,你的身體不可能會受傷,因為早在受傷之前你就會注意到了

在瑜珈這條接觸自己的歷程裡,沒有可為與不可為,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好或壞,唯有當下捫心自問最適切、最想要的選擇。在這個「見山是山」,進展到「見山不是山」,然後又回到「見山仍是山」的歷程後,帶著覺察所看見的山,跟之前無明時所看見的那座山,縱使是同座山,卻擁有著截然不同的品質。而在那樣的當下,當我們有機會隨心所欲的為自己做決定而不被任何的形式所綑綁時,才有機會體驗到真正的自由。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平安平靜
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