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ogaheart35  
【齊也的感想】
與那些不如預期的自己共存

這是一個鼓勵積極正向的年代,快樂被追逐,人人讚賞稱羨,趨之若鶩;而悲傷卻被放逐,如過街老鼠,被當作一種病。然而我們是否真的想過,為什麼憂鬱悲傷是一種病,而快樂卻不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活潑快樂的人,卻不喜歡接近悲傷失落的人?為什麼快樂喜悅被高度肯定,失落難過卻要盡快脫離?我們的社會過度讚揚正向的事物,可是如同白晝與黑夜同是一天,每個人有積極正向的一面,當然也會也消極黑暗的一面。過度讚揚正向的結果導致相對的那一部分成了每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 


假裝世界上沒有黑暗,處處充滿愛與光的人,是一種逃避
那樣的正向是捏造的假象,缺乏真實


拿情緒來舉例。為什麼哭泣悲傷一定是不好的?如果我們能開懷的笑,為什麼不能恣意的哭?小孩子能夠純真的看待世界,彷彿沒有任何的壓力,是因為他們能夠自在的宣洩情緒,被誇獎就天真的笑,被責罵就難過的哭。當我們慢慢長大以後,因為知識、自我觀感的累積,我們開始期待自己展現出一種符合大眾認知的模樣,加上一些社會化的標籤,身分地位的彰顯,我們的心變得越來越狹隘,缺乏彈性。於是我們對於那些被貼上標籤的情緒例如哭、難過、低落、無能為力等越來越陌生,也越來越害怕自己展現出那些情緒,更害怕身邊的人落入這樣的情緒而影響到我們,所以我們會竭盡所能的降低或是制止自己與他人展現出這些所謂負面的情緒。 

我們不再輕易哭泣,因為哭是脆弱的表現;我們害怕陷入低潮,因為低潮是憂鬱的前兆,憂鬱代表精神不正常。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可以永遠都可以積極正向,樂觀進取,身邊的人也不斷暗示我們應該要放下、應該要原諒、應該要包容,所以執著、怨恨與責備這些感受在無形之中就被貼上了負面的標籤。

然而執著就只是執著,怨恨就只是怨恨,如果不用二元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情緒狀態,這些不過是一種狀態,就只是這樣而已,甚至當我們覺察到它們的同時,它們就已經成為過去,就像當我們發現剛剛在生氣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不再那樣生氣了。如同快樂會消失一般,悲傷生氣也會消失,但是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快樂的時間特別短暫,與那些悲傷與憤慨共存時卻度日如年?關鍵在於我們的心。

當我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我們享受在快樂的情緒裡面,對這個令人開心的情緒沒有任何的排斥,張開雙手擁抱它;然而當我們悲傷的時候,我們卻不願意與它共存,而是想盡辦法要它離開,這個排斥的動作讓悲傷無法完全宣洩,因此延長了這個情緒持續困擾我們的時間。生氣、憎恨、愧疚、失落、埋怨等這些負面情緒與快樂、愉悅、滿足等正向情緒一樣,只要是情緒,都需要走過情緒的歷程:升起、接納、宣洩、消退、離開。這其中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受到阻礙或是抑制,這個情緒就會繼續停留在我們身體裡面,直到我們願意讓他把屬於他的歷程走完。

yogaheart35a    

情緒終究會消失或被取代,這是必然的,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情緒裡面。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經驗過哭泣,當我們大哭一場後,彷彿心就已經鬆開一些,也許事實並無法改變,但是當我們願意讓情緒流過,其他更多我們與生俱來的復原能力才得以接著展現,這也是一個歷程,情緒宣洩過後,我們自然會找到一個方向或是方法來安頓自己的心。既然情緒會逝去,否定這些情緒似乎成了多餘的舉動,然而當負面情緒真的發生時,我們卻總是難以敞開心胸去迎接他們與我們共存。

許多經典都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無限強大的力量,叫做恐懼。我們工作,因為怕窮;我們追逐權位,因為怕被踩在腳底下;我們求取知識,因為我們害怕愚昧無知;我們追求各種情感,因為我們害怕被孤立,害怕獨自一人。恐懼似乎是驅策我們前進的動力,卻也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我們會恐懼?因為我們不熟悉。但是被我們恐懼的那樣東西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就像人之所以會害怕死亡,是因為我們對死亡一無所知,我們恐懼的是那份未知,並不是死亡本身。同樣的,那些不如預期的自己,那些負面的情緒、念頭、行為,並不是他們本身不好,而是我們不熟悉或不喜歡而對他們產生恐懼。

每個個體由許許多多的期待與不期待構成。那些不如預期的我們,卻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無論是不足的我們,或是陷入負面情緒的我們,都是真實的。問題不是我們呈現出何種樣貌,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不如預期的部分。如果我們繼續把這些不如預期的部分視為錯的、不好的、不討人喜歡的、會困擾他人的...繼續否定他們存在的價值,不願意去接觸,去經歷去體驗,我們永遠沒有機會熟悉他們而消除恐懼,在否定這些負面的部分的同時,其實就是在否定我們自己。與現實的自己對抗的結果,最後會把自己撕裂的支離破碎,身心俱疲。


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黑暗與幽影,當光照得太亮的時候,偶爾可以站在陰影處乘涼

瑜珈練習正是一個與那些不如預期的自己接觸的機會。但是要做這樣的練習,必須有正確的心理建設:相信自己無論在練習過程中帶起任何情緒的抒發,最後都能趨於平靜。因此必須對於前面的段落有所認知與理解,並且有足夠的瑜珈練習經驗,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掌握,才能試著透過這樣的練習來接觸那些不熟悉與不如預期的自己。

該如何進行?事先告訴家人你準備做的事情,讓他們也有心理準備,並且請他們在非必要的情況下不打擾這個歷程。接著把自己安頓在一個安靜的角落或是房間,營造舒適安全,並且燈光昏暗的空間,你可以點燃幾盞蠟燭,擺放一些對你有支持力量的物品或是照片在你的瑜珈墊前面,準備任何你可能用到的物品:水、面紙、毛巾、布偶...等,然後安坐在墊子上。

花點時間整理今天要練習的方向,選擇一個你想接觸的內在主題,也許是一個失落的經驗、一個未完成的遺憾或是長久以來忽略或是壓抑的情緒,然後開始隨意的安排你的瑜珈練習。無論是呼吸、體位或是靜坐法都可以,不過以我的經驗,三者兼具的安排能夠幫助我們營造一個舒適的身心狀態。動作的部分盡量選擇簡單或是熟悉的體位法動作,例如古典拜日式或是坐姿前彎、攤屍式、鴿式等等,畢竟重點不是在體位,而是透過練習所帶來的專注帶出你想要面對的主題。練習的過程中,請試著將自己放入那個事先選定好的狀態中,你可以回憶事情發生的經過或是當時的感受,意識不在動作本身,因此不需要去介意動作的完成度,把焦點集中在你想要處理的主題上面。

當有任何的情緒感受開始流露出來時,請溫柔的允許自己如實的呈現,不要有任何的壓抑,也許是生氣也許是悲傷,任何的情感抒發在此時此刻都是被允許的,如果情緒比較明顯而影響到你在動作中的停留時,請緩慢的離開動作回到盤坐姿或是躺姿,安頓你的身體讓情緒念頭得以自在流洩,等情緒較穩定下來以後再回到體位法裡面。這樣的歷程也許會不斷的重覆,請不要有任何的目標壓力,沒有任何的事情需要去達成,你只需要去感受那個當下自己的樣子,去熟悉那些不如預期的自己的樣貌,讓他們全然的呈現。

當然也有可能在一次的練習裡並沒有辦法順利接觸到設定的主題,也沒有關係,請不要太快對這樣的練習下定論,更不需要自責或懷疑自己的能力,多練習幾次,畢竟學習接觸自己那些較不熟悉的面向本來就需要時間,就算在一次的練習裡沒有順利接觸到情緒或是念頭,至少也在那樣的歷程中不斷的接觸著我們的身體,身體即是心的呈現。

如果你看過《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那隻兇猛的老虎不正是主角黑暗面的象徵?主角與老虎在船上的相處過程,就是主角接納自己黑暗面的歷程,從一開始的害怕恐懼,到後來變成相依為命的朋友。當最後主角被救上岸的時候,看著老虎走進樹叢的剎那,哀痛萬分,因為彷彿看著自己的一部分離他而去,這一個黑暗的部分雖然殘酷,卻也是讓他得以繼續存活下來的救者。這些不如預期的自己之所以存在,終究有他存在的意義,也許哪一天,我們也需要他們領我們走過艱困的歲月,才得以破繭重生。

無論不如預期的自己如何的不如預期,畢竟是自己,請相信最終一切都將回歸平靜。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平安平靜
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