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yogaheart21.jpg  

【齊也的感想】
情緒的舞蹈

你對於情緒二個字有什麼樣的看法?情緒跟理智對你而言是完全對立的,還是可以共存的?一般人看到情緒二字,很容易不自覺的與負面感受連結在一起,彷彿人在情緒中,就會失去理智,進入非正常狀態,生者敬而遠之。但其實,人一輩子永遠都要跟情緒共存,快樂是一種情緒,悲傷也是一種情緒,人活著總是不斷的在感受,情緒就是感受的產物,這也是身為人類最應該珍惜的,因為我們能夠擁有情緒,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出來,然後在情緒與表達的串聯之間,活著。

是人都會有情緒,並沒有什麼不對,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察覺到身處情緒的當下,知不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情緒之中。

曾經我是個習慣忽略情緒的人,大學同學說我是個無感人、好好先生,幾乎沒有對朋友發過脾氣,其實我只是習慣處於放空的狀態,又剛好比較懂得愛自己,所以鮮少會被情緒困擾太久,因為情緒都被我忽略了。然而有段時間裡,我對較親近的例如家人或是好友,卻會有天外飛來的情緒,我恣意的發洩,情緒說來就來,卻從來不懂得去面對探索自己的情緒的本身,那段時間裡,我不清楚情緒的來由,甚至沒有發現自己陷入情緒之中,被情緒牽著走,任由自己被情緒渲染,最終還是用忽略來處理。然而那時候我甚至不會因此而感到苦惱,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太放空了點。

 

你並不等於你的情緒─或你的想法、你的恐懼。「有情緒」只是表示有一股強大的能量在你體內流動,一旦你有意識地辨識你和你所有的情緒之間的差異,你的情緒就會繼續流過。
【相映文化】《情緒瑜珈》-Bija Bennett

 

情緒沒有好或壞,沒有對或錯,端看我們怎麼去看待。然而東方人對情感的壓抑性本來就比較高,小時候有一般認知相對負面的情緒例如悲傷難過時,大人就會告訴你:「不能哭」,所以久而久之悲傷難過就被貼上負面的、不好的標籤,受到這樣的制約影響,我們變得極力去避免這類負面情緒的宣洩,但是沒有宣洩就很難意識到當下的情緒狀態,更沒有機會去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出問題的通常是引起情緒的原因而非情緒本身,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情緒是錯的是不好的,本能反應就會開始試圖脫離那樣的情緒狀態,如此一來反而沒有機會去理解情緒的背後意義。或許過去的我從來都在避免自己陷入自認為負面的情緒中,所以不自覺的用放空來處理,這讓我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為沒有情緒表示沒有去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經驗,沒有經驗就不會有記憶,我對我的童年以及求學生涯所發生的事情真的記憶有限,原來忽略情緒正是主因。

其實即使是不討人喜歡的負面情緒,也有正向的能量。例如職場上老闆賦予你一個任務,要你在一百個客戶面前做簡報,讓你產生極大的恐懼,因此你拒絕了,把大好的表現機會拱手讓人。在這樣的情況裡,恐懼是你所展現的情緒,如果事後你認為就是因為自己的害怕讓機會溜走,這個恐懼可能會轉換成自責、自我否定,進而影響你未來的工作表現。你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試著找出這個負面情緒所蘊含的正向的能量,你恐懼的理由是因為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影響公司的績效,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保護的機制,你保護自己不被極可能預見的失敗困擾,也保護公司降低失敗的風險,當你這麼思考並接受自己的恐懼,就找到了這個情緒的正向的能量。所謂心隨念轉,就是這樣的道理,當然這可以說是非常自我的解釋,但在情緒之中,我們本來就只需要對自己交代,不是嗎?

最近幾年,生命有了許多不同的際遇,也多虧有身邊好友的提醒,加上練習瑜珈養成的覺知能力與敏感度,我開始慢慢學著探索自己,包括情緒、想法等等的較深層的東西。我發現原來情緒是會被誤解的,每個人對情緒的定義不同,表現方式也不同,但當我們在感受他人情緒的當下,很容易不自覺的用自己的定義來詮釋,造成情緒傳遞上的誤會。比如對甲而言難過的情緒包含三個層次:悲傷的難過、失落的難過、憤怒的難過;但對乙來說難過的層次卻有十個以上:不被理解的難過、生活不如意的難過、遭受背叛的難過、不盡滿意的難過、自我譴責的難過...等等,當甲在對乙陳述情緒狀態時很概略的用「難過」二字來形容,乙若沒有進一步釐清就用自己的定義去理解,所對應出的情緒就有可能有所出入,而造成誤會。當然甲的自我表達不精準是誤會的原因之一,但是聽者乙的主觀性也是造成誤會的關鍵。因此理解自己情緒的層次以及學會客觀求證別人的情緒狀態非常重要。

 

覺察情緒需要練習,花時間去感覺你的感覺,會幫助你明白如何去感覺。
【相映文化】《情緒瑜珈》-Bija Bennett

 

情緒還有一個很調皮的毛病,就是善於躲藏,而且是躲藏在其他的情緒背後,層層包裹。有時候你以為自己是憤怒的,例如孩子放學順道跟朋友出去玩在外耽擱了一會兒卻沒有事先告知,孩子回來後就給予一陣指責,孩子被罵如果又頂了嘴,免不了天翻地覆一場。當下你以為自己是憤怒的,但是造成憤怒的真正原因並不是因為孩子沒有告知,而是因為你擔心了,所以其實擔心才是你真正的情緒,而憤怒是包裹於外的,就好像惱羞成怒的道理,怒是表象的,羞才是真正內心的感覺。當然這樣的情況還算簡單,在許多複雜的情況中,情緒可能被包覆好幾層,如果我們不懂得情緒善於隱藏的這個特性,很容易喪失對自己情感的敏銳度,變得不容易精準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通常造成情緒的核心原因都是良善的,但是受到習慣、表達能力或是當下的情境影響,在傳達的時候往往無意間附掛了許多情緒到裡面,所以展現出來的總是跟真正感受有所出入,也會因為對方的不接受而懊惱,進入互動的惡性循環之中。試想在上述的例子中,如果你能敏銳的查覺自己對孩子行為的不悅是出自於擔心,並且勇於在孩子面前坦承自己真正的情緒,訴說你有多麼的擔心,那麼孩子一定能夠體恤並且改進。從這樣的角度看來,所謂的「愛之深,責之切」似乎成了不懂得覺察自己情緒或不願意表達真正感受的人所使用的藉口了。

 

自我覺察會打開你的情緒,覺察情緒會打開你的心。
【相映文化】《情緒瑜珈》-Bija Bennett

 

每個人的情緒就像一支永遠不會停息的舞蹈,不斷的在變換舞步,展現各種不同的樣貌,要瞭解這支舞,知道自己正在踩踏什麼樣的舞步,並且能夠精準的表達給舞伴知道,需要花時間不斷練習。許多人說瑜珈是身心靈的重新連結,在瑜珈之中因為呼吸、動作的練習,讓生命力開始流動,情緒也會受到推動,在與自己相處的瑜珈過程中,一些潛藏的情緒可能會漸漸的浮出水面,獨處的狀態恰巧讓你能夠真實的感受自己的情緒,透過瑜珈來覺察情緒似乎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但說的總比做的簡單,做比思考簡單,思考又比感受簡單,所以覺察情緒最重要的是必須打開你的心,用「心」去感受。

當有一天你能夠覺知到自己每一刻細微的情緒,並瞭解情緒只是思考感覺的副產品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原來你是感受情緒的那個人,而不是情緒本身,你藉由抒發情緒來表達自己,但不代表那些情緒等同於你;你懂得情緒終究會過去,沒有任何情緒能夠永遠困住你;你學會了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緒,也知道能夠透過心念與技巧轉換不想要的情緒。當你有了這樣的覺知,你將真正成為擁有情緒的主體,而不會被情緒所掌控,但也請永遠記得,你需要時間,讓自己慢慢轉變。

 

ॐ शान्तिः शान्तिः शान्तिः
平安平靜
齊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齊瑜珈│齊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